白芥子,中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具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的功效。主要用于寒痰喘咳,悬饮,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主治1、主要用于寒痰喘咳,悬饮,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2、西医诊为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感冒、急慢性鼻炎属于寒痰停饮者,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骨髓炎、淋巴结肿大等属于痰湿阻滞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穴位敷贴。
不良反应
1、白芥子油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引起局部充血、灼痛,甚至发泡;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2、出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对症处理,并口服牛乳、蛋清等以保护胃黏膜不被灼伤,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注意事项1、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2、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
3、用量不宜过大。
化学成分种子含芥子油苷,内有白芥子苷。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和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羟基苯甲胺。
药理作用1、呼吸系统的影响:小剂量能引起反射性气管分泌增加,而有恶心性祛痰作用。
2、对皮肤黏膜的作用: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白芥油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皮肤充血、发泡。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白芥子粉能使唾液分泌,淀粉酶活性增加,小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胰液的分泌,大量则催吐。
4、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1、《本草纲目》: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主食,开痞降气。
2、《本草正》:白芥子,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近处者不言可知。
3、《药品化义》:白芥子味辣,横行甚捷,体细,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芩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4、《本草新编》: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经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泥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
5、《医林纂要》:(白芥子)辛能行,而生春月湿地,性尤专行湿痰。色青专肝木,行于两胁,肝气不能行水则成支饮。子专人肝经,故行胁下支饮,炒研用,非胁痰不必用。
6、《本草求真》:(白芥子)盖辛能人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宜通。
7、《药义明辨》:(白芥子)其性降收,其用温散,故每于凝结之患而得开发,于逆上之穷而得降折,不止以利气豁痰竟其功也。
8、《国药诠证》:白芥子性味辛温,《别录》主发汗,以辛温能散湿而利气,因湿阻气滞而无汗者,故散湿利气可以发汗也。胸膈间有痰而为寒湿所阻,不能运化则气逆,故曰上气。以辛温散其寒湿,则痰化而气行,故能治胸膈痰冷上气也。湿阻而化热则面目黄赤,故散湿利气可以治面目黄赤。白芥子有散湿利气之效,治寒湿阻滞之气病,有豁痰开胃、温中止痛、散湿消肿之效。若病不在气者,不可用以主治也。
临床应用
1、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2、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3、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4、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5、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6、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7、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8、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9、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相关配伍1、白芥子配马钱子:白芥子辛散温通,既温肺化痰,又通络散结;马钱子最善搜筋骨之风湿,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两药伍用,可增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力。适用于寒湿痹阻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
2、白芥子配细辛:白芥子辛散温通,长于温化寒痰;细辛辛温发散,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两药伍用,共奏温化寒痰之功。适用于寒饮咳喘证。
3、白芥子配甘遂:白芥子辛温,善化寒痰,逐水饮;甘遂苦寒性降,长善行经隧之水湿,泻下逐饮力峻。两药相配,寒温并施,共奏豁痰逐饮之功。适用于悬饮咳喘,胸闷胁痛之证。
4、白芥子配肉桂:白芥子辛散温通,善消除阻滞于经络之痰而通络散结;肉桂辛甘大热,既能温通经脉,运行气血。两药相配,共奏温经通阳、散寒行滞之功。适用于阳虚寒凝之阴疽肿痛。
5、白芥子配鹿角胶:白芥子辛散温通,善消除阻滞于经络之痰而通络散结;鹿角胶能温补肾阳,益精养血。两药伍用,可增强温经通阳之功。适用于阳虚寒凝之阴疽肿痛。
鉴别用药1、紫苏子与白芥子:二者皆为辛温之品,均有降气化痰之功,同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然白芥子辛温走散,偏于温肺化痰逐饮,通经络,善消“皮里膜外之痰”,主治寒痰壅肺之咳喘痰多,胸闷气短;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治阴疽流注及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紫苏子辛温润降,长于降气化痰,润燥滑肠,尤宜喘咳痰多而兼有便秘者。
2、莱菔子与白芥子:二者均能化痰,且可相伍为用。但白芥子性温,既善温肺豁痰又可散结通络止痛,适用于寒痰咳喘气急,痰滞经络痹痛麻木,阴疽流注等。莱菔子性平,功能降气化痰,消食除胀,适用于痰壅咳喘,食积气滞之胸闷腹胀,嗳气吞酸,泻痢不爽等。
3、白芥子与瓜蒌:二者均能利气宽胸化痰,皆可治痰浊阻肺所致气机不利、胸痛痞满之证。然瓜蒌性寒而润,长于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润肠通便,善治痰热互结引起的咳嗽痰黄、胸膈痞满及胸痹等;白芥子辛温燥烈,以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见长,适宜于寒痰壅滞之胸胁痞满、咳嗽气喘。此外,二者又能治疮疽,但瓜蒌性寒,主治阳疮痈肿、内痈等;白芥子性温,善祛皮里膜外之痰,善治阴疽胂痛等。
4、华山参与白芥子:二者均能温肺化痰,皆可治外感、内伤引起的咳嗽痰多之证。但白芥子辛温走散,善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痰浊,兼能散结消肿,多用于寒痰喘咳,悬饮,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华山参甘微苦而性温,温肺祛痰力虽逊于白芥子,但止咳平喘力更强,对于长年久咳可短期见效,尤其对哮喘有特效。
相关药品降气定喘丸、气管炎橡胶膏、消喘膏、痰饮丸、吊筋药。
相关方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阳和汤(《外科全生集》)、白芥子散(《妇人大全良方》)。
加工炮制
1、白芥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白芥子:取净白芥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或棕黄色,有爆裂声,香辣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炒后药性缓和,擅长于温肺豁痰利气。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材鉴别
1、白芥子:参见药材性状。
2、炒白芥子:形如白芥子,表面深黄色或棕黄色,破裂,微有焦香气。
植物学信息
病害有油菜炭疽病,发病初期可喷代森锰锌或多菌灵。油菜苗核病,发病期间可喷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3%纹枯利粉剂。
【中药名】白芥子 baijiezi
【别名】辣菜子。
【英文名】Semen Sinapis Albae。
【药用部位】为十字花科欧白芥属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茎直立,二纵棱,上部多分枝,被散生白色硬毛。叶互生,质薄,有柄;茎基部叶片大头羽状裂或近全裂,宽椭圆形或卵圆形,长6~12厘米,宽2~3厘米,顶裂片大,有侧裂片1~3对,边缘具疏齿;茎生叶较小,有短柄,向上裂片九渐少。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片4,绿色,直立,披针形或长圆形,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雌蕊2心皮,子房长柱形,密被白色长刺毛。长角果圆柱形,果瓣在种子间缢缩成念珠状,果先端具扁平剑形的喙。种子近球形,淡黄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产地分布】原产于欧洲。我国山西、辽宁、山东、四川、云南、新疆多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播于7~8月采收,秋播于5月中、下旬采收,待果实大部分出现黄色时割下全株,后熟数日,选晴天晒干,脱出子粒,簸除杂质即可入药。
【药材性状】种子呈球形,直径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粉碎湿润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气。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利气燥痰,散结消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用量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穴位敷贴。主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
【药理研究】①镇咳作用:炒白芥子醇提取物灌胃在浓氨水致咳实验中使小鼠的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咳嗽的潜伏期明显的延长,镇咳效果明显。②祛痰作用:毛细玻管法中,白芥子水提取物、炒白芥子水提取物都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尤以白芥子水提取物大剂最组祛痰效果明显。③平喘作用:喷雾致喘法中,炒白芥子醚提取物对4%氯化乙酰胆碱诱发豚鼠哮喘有明显预防作用。④抗雄激素作用:以60%乙醇提取制得的白芥子总提取物和分段提取物Ⅰ、Ⅱ以及分离得到的白芥子苷给由丙酸睾酮诱发的去势小鼠灌胃,均能显著抑制去势小鼠的前列腺增生,降低小鼠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⑤抗炎作用:白芥子苷能明显降低滤纸片埋藏引起的大鼠肉芽肿增生。
【化学成分】种子含芥子油苷,内有白芥子苷。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和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羟基苯甲胺。
【使用禁忌】肺虚久咳,阴虚火旺者禁服。内服过量会引起呕吐、腹泻。白芥子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泡,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外用。
【配伍药方】
①治痘疹入目,风眼疫眼,及焮热之眼目:白芥子(如食料者)一两,大蒜(杵烂)一钱,醋一钱。上三味,如麦饼,如钱大,贴足心。(《眼科锦囊》)
②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熟,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普济方》芥子酒熨方)
③治脚气肿痛:白芥子、白芷等分,为末,姜汁和,涂之。(《本草述钩元》)
④治淋巴结核:白芥子、葱头各3克,捣烂,敷患处,隔日1次,每次4~5小时。[《中级医刊》1959,(8):566]
⑤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调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⑥治胸胁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为丸,梧子大,每清晨白汤下百丸。(《本草汇言》引《摘玄方》)
⑦治痰涎伏在心鬲上下,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黏,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睡涎,手脚重,腿冷痹,气脉不通等: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热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数丸不妨,其效如神。(《三因方》控涎丹)
⑧治老人痰气喘咳,胸满懒食:白芥子、紫苏子、萝卜子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首,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工作 QQ:379164472
电子邮箱:office@guoshi.ac.cn
办公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西安中路62号
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