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专家:仝小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
从现代中药药理回归临床,找到既能够调态又能够打靶的药物,这就是对传统的创新。
——仝小林
在中国古代“天地农医算”五大学科中,中医是唯一一个仍然“活”在当代的中国古代的科学,也是唯一一个在科学和人文层面同时承载中华文化与文明的科学载体,是让世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在国际范围推广中医药,最大价值在于文化输出,建立文化自信,其次是科学价值与技术价值。
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大家都熟知的诊断方式,这就是在运用“象思维”为病人疾病画像的过程,四诊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疗效效果的好坏。
象思维,即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思维,是一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体方法。用象思维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有两个重要意义:一个是真正提高临床疗效,另一个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象思维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利用象思维形成理论、指导临床,并一直丰富和完善的只有中医药。
中医善于观象,从观象到比象到意象再到抽象,抽象再回到临床去验证,这就是中医的基本思想。
用治疗糖尿病来举例。过去认为中药很难独立降糖,但是,现在通过实验与研究,找到了能降糖的中药。中医在寻找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时,遵循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苦与甜是天然对立的,酸是甜的中和,“苦酸制甜”。苦味食物,如苦瓜、苦丁茶等,特别是苦味中药,如黄连、黄柏等,临床验证其降糖效果明显。我的学生正在进行苦味药降糖机制的共性研究,进而揭示其作用机制。
当今,中医迎来了非常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当下中医发展的趋势是态靶辨证,其能够搭建起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桥梁。利用现代医学判断疗效的标准,搭建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桥梁,既能够调态,又能够打靶,给中医诊疗增加“武器”,将大大有利于提升中医治疗的效果。
在古代,中医诊疗大多为个人诊疗模式,只能关注当下的状态,医生无法追踪病人疾病演变的动态过程。如今,我们给中国古代医学增添了新的内涵。我们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构建了糖尿病“郁-热-虚-损”四期分证的中医诊疗新模式,显著提高了中医对各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古代有“症靶”,但没有“标靶”,而现在是通过指标衡量疾病与疗效的时代,所以,从现代中药药理回归临床,找到既能够调态又能够打靶的药物,这就是对传统的创新。以态靶结合来寻求中西医共同治疗。
象思维是中医原创理论和技术永不枯竭的源泉,不仅是中医中药的思维方式,也是培养中医人才必不可少的教程,应该成为中医药教育的“第一课”。同时,以象思维行医的纯中医更加适合基层医生,在基层条件下,西医检查设备很难齐备,而西医的诊疗方式难以脱离各种医学检验,中医的望闻问切能够补齐这一短板,让赤脚医生在新的时代发挥新的作用。基层是孕育和发展中医的沃土,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能够实现村村有一个好郎中的梦想。
*此文根据仝小林院士在6月7日举行的“文明的烛火——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探源系列论坛”活动上的公开讲座整理,文稿已经专家审核
工作 QQ:379164472
电子邮箱:office@guoshi.ac.cn
办公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西安中路62号
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